2009年12月3日,寒冷的冬季吹着刺骨的北风,刘平平在这一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60岁。她的离世令无数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刘平平是伟大领袖的三女儿,曾在美国深造,主修食品制造业。1986年,她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职位,选择回国报效祖国,投身国家建设。随后十年间,刘平平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及国家贸易部科技司司长等职务,她为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名行业领军人物,刘平平在工作中非常拼搏,几乎不分昼夜,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改革进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然而,正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将她打入了深度昏迷,成为植物人,11年后的2009年,她最终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样一个世界,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梦想实现。她的离世,让人不禁感到无限惋惜。
1949年,新中国的中央机关刚刚迁至北平,刘平平便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呱呱坠地。她的父亲十分疼爱她,当时便给她取名“刘平平”。其中,“平”字既是对北平解放的纪念,也是父亲对女儿平安一生的美好祝愿。
由于父亲工作的特殊性质,刘平平从小便生活在。可以说,她的童年与许多人截然不同,充满了权力中心的光环和温暖。在这个环境中,刘平平并非只是的女儿,她更是中国人们共同的“孩子”。周恩来总理和夫妇一直视她如己出,每次见到刘平平,他们总是温柔地与她打招呼,关心她是否长高。而毛主席对于刘平平的关爱也格外深厚,每次游泳时,他都会带着她一起,耐心地教她游泳,甚至为她担任私人教练。刘平平与毛主席的亲密关系,在的孩子中几乎无与伦比。
有一次,毛主席带着孩子们观看京剧《铁弓缘》,当关肃霜在舞台上将武器甩到对方面前时,刘平平觉得不解,向毛主席提出疑问,为什么好人要把武器送给坏人?毛主席微笑着回应:“你有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平平将来能当个女总理!”这番话让刘平平的心中深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生活中的刘平平,也在人的关怀中长大。1956年,7岁的刘平平进入北京实验小学,尽管已经搬出了,但她依然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了1963年,刘平平的父亲因访问印度尼西亚被卷入一场暗杀阴谋,台湾情报局预谋对他下手。得知消息后,周恩来总理决定提前保护刘平平,亲自将她接到,告诉她要打乒乓球。那天,刘平平和其他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周恩来还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点心。当晚,确保一切安全后,周恩来亲自安排孩子们回家,并叮嘱刘平平:“你一定要好好爱你的爸爸和妈妈。”
对刘平平的教育要求极为严格。他不仅强调子女要保持朴素的生活小习惯,不可有丝毫骄傲自满,还很重视自立自强。1960年,在中央提出艰苦朴素的号召后,要求刘平平节衣缩食,不可浪费国家资源。在刘平平的童年时期,她就没有买过新衣服,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的旧衣,甚至有些已经有了补丁。学校中午没有餐食,刘平平只能自带干粮,且常常是黄豆。每当黄豆变凉时,刘平平就将其含在口中慢慢嚼食。
19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刘平平被派往三赴原的后勤部军马场,这里生活艰苦,地理环境偏僻。刘平平毫无怨言,坚决前往。在军马场的生活异常辛苦,她从未接触过放牧工作,经常被马踢伤,但她始终没有一句抱怨,站起来继续工作。同时,她也未曾放弃自我学习,借读高中的课本,甚至大学课本。每当夜深人静,身上的伤痛让她难以忍受时,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常常激励她:“我们大家都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刘平平在军马场的这段日子,让她更强大。她的坚韧和不懈的努力也为之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渐渐地,她对饮食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此方向上展开了研究。她的坚韧、聪慧和对国家的热爱,最终促成了她在留学归国后,为中国食品制造业做出的巨大贡献。